- 相關(guān)推薦
《召公諫厲王止謗》原文及翻譯
《召公諫厲王弭謗》是春秋時期文學(xué)家左丘明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文字簡明,結(jié)構(gòu)嚴謹,全文寥寥數(shù)百字,就扼要記述了召穆公勸諫周厲王停止“衛(wèi)巫監(jiān)謗”未成,終致國人起義、厲王被逐這一事件的始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召公諫厲王止謗》原文及翻譯,以供參考。
原文: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闭俟唬骸笆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典,史獻書,師箴,瞍賦,朦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成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ā墩俟G厲王止謗》)
譯文:
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zé)他。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wèi)國的巫師,讓衛(wèi)巫去監(jiān)視批評國王的人,按照衛(wèi)巫的報告,就殺掉批評國王的人。于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zé)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將如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治民者只能開導(dǎo)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讓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樂師誦讀箴言,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wù)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zhuǎn)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責(zé),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諄諄教導(dǎo),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實施,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chǎn);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chǎn)生。人們用嘴巴發(fā)表議論,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shè)法預(yù)防,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人們心中所想的通過嘴巴表達,他們考慮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來,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贊許的人還能有幾個呢?”
周厲王不聽,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召公諫厲王止謗》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李斯《諫逐客書》原文及翻譯12-28
祭公諫征犬戎原文及賞析03-06
《宮之奇諫假道》原文及翻譯12-22
晏子諫殺燭鄒原文、翻譯02-26
申胥諫許越成原文翻譯02-28
晏子諫殺燭鄒原文翻譯03-01
公無渡河原文翻譯09-12
李端公原文、翻譯02-29
臧僖伯諫觀魚原文、翻譯02-29